工作以后很少看心理学的书,因为心理学书给我的印象是:国外翻译的很啰嗦,国内的太鸡汤,看的时候能有感触,看完以后就都忘记了。阅读心理学的书籍,更多的是跟着书中的内容和自己对话。看完《多向思考者》这本书,对自己有点帮助,记录下来,希望书中的摘抄的文字能帮助一小部分和我一样敏感并喜欢焦虑的人。

书的副标题是“高敏感人群的内心世界”,准确的表明了这本书是写给哪一类人的。书的三大部分标题是:大家都说你“想太多了!”这是你的问题吗;“想太多”是你比“一般人”更具优势的特质;从“独一无二”的人变成“特别”的人。我总结为:什么是“大脑多向思考者”?->你只是和别人不一样,并且你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优势->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和前言中描述的一样,不给任何人贴标签,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看完书能少点心理上的焦虑就够了。

撰写本书的目的,不是给任何人贴上标签,而是帮助你更了解自己,接受你原本的情形,尤其是让你在你那充满活力的思想下,过上宁静的生活

大家都说你“想太多了!”这是你的问题吗

天生就比其他人敏感

总是紧张兮兮的感知神经

我拥有一小部分书中描述的“大脑多向思考者”的特点 ,我比其他人敏感,不过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么神奇,我能观察到生活的细节并不多,也不能根据细节推断出什么结论(书中描述的和电影里的侦探一样)。我对异常的声音敏感,有时候会突然说“大家安静,什么声音?”,经常被说神经质,不过确实会根据声音发现大家没注意的事情(比如谁的手机放在其他地方震动了)。生活中看到一些细节会考虑的比较多,例如:走路看到杯子靠近桌边,我会担心它掉下来,把杯子放到中间去。我只是看到事情会想些有的没的,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些人那么聪明,我归纳为婆婆妈妈(还是喜欢自我否定的,不过没那么悲观)。

因“情”而生,因“情”而死

“大脑多向思考者”的大脑,是由右半球情感区发号施令,主控行为。“大脑多向思考者”习惯贬低自我,而且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判近乎病态的敏感,所以会造成他们更不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殊不知他们所需要的是来自他人的正向鼓励与自我的肯定。亲友的支持、鼓励打气、温暖拥抱、肢体接触,还有健康的人际关系,都有助于“大脑多向思考者”朝正面发展。还有“大脑多向思考者”一旦专注于某件事时,绝对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让他们转移注意力。

这个描述看完是不是觉得很矫情,哈哈哈。

你就是我的心

“大脑多向思考者”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具有高度的同理心,非常善解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脑多向思考者”容易感受别人的痛苦,他们通常成为善于倾听、抚慰他人的良伴。也因此,很多“大脑多向思考者”会选择协助、辅导他人工作,并将此作为终生的职志。

思维呈现如树枝般的多维发散状

“大脑多向思考者”的思维呈现如树枝般的多维发散状。很多“大脑多向思考者”常会自言自语的习惯,这是为了遏制持续扩张的网状思考,不让自己迷失在多重思路当中。

“专心一致”对我来说确实也困难重重,比如说看书,看着看着就会联想到其他的事情,或者突然有工作中的灵感,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重新回过去看之前的内容,因为联想其他事情的时候眼睛在看书其实没进脑子。书中把这个现象表述为拥有“触发联想”的特点,居然还能算是一个特点。现在看书依然会走神,不过没以前那么焦虑了(觉得自己太不专注了),大脑实在跑偏了就休息会再看书。

我相信许多长期忧郁患者的病因,是只喂养他们的大脑白日梦,而且让它不停的空转。

不要让计划过多,反而让你感受到压力,导致无法休息,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

少做白日梦,适当计划,就按照自己想象中“优秀的人”为标准。完成任务有成就感了,过得也没那么焦虑了,生活也不是只有吃喝拉撒,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想太多”是你比“一般人”更具优势的特质

别人无法理解你

“大脑多向思考者”拒绝建立他们个人的自我意思。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一直想到自己,会显得我行我素,太过于个人主义。然而,拥有以上的想法却会导致相反的情况:我把“自我”这个概念当做一个人。当“自我”缺乏喂养,饥肠辘辘时,他会变得具有侵略性。一个吃饱喝足的“自我”是平和的、温馨的,愿意帮助他人。然而,“自我”只有在拥有“自尊”的条件下,才会表现得宁静、平和,与人为善。然而,“大脑多向思考者”往往缺乏“自我”。

有点绕,其实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通常“大脑多向思考者”品尝到成功的果实时,总会归功于运气,而且会认为这一切的成果将

稍纵即逝。一旦“大脑多向思考者”遇到挫折,他们一定会归咎于是个人的因素。

这就是从小老师说不要骄傲,谦虚吧。有时候也要享受自己努力以后的结果,要肯定自己的努力。

只有孩子才需要无条件的爱让自己成长。然而像我们这样的大人,不需要取悦每个人,靠他们过活。

只有当自我价值深耕于真实的感情经验中,我们才会永远远离抑郁症,不是光拥有那些特定的优点,就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不用向他人证实你的价值,因为你的不完美使你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喜欢当下的自己时,也正是真空的自我被填满的那一刻。

认可自己在与人交往的很重要,不是要自大,是不要自卑。

你所向往的价值观,逾越了社会的潜规则(太固执)

对于正义、诚实、真诚、正直,以及友谊与爱情的界线,“大脑多向思考者”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它们的意义,而且拥有过于常人的极端要求标准。

“大脑多向思考者”对“绝对道德观”的向往,会让他们趋于两个极端的行为模式:要不成为一个宅心仁厚、善解人意、耐心理解对方的真好人;要不成为一个极端顽固、道德说教、指责他人到的行为过失的人,不停地批评那些不拘小节、爱贪小便宜、到处行骗的人。

有些时候确实有这种感觉,不过不要发展为“愤世嫉俗”的人。

佛罗伦萨(作者的一个咨询者)分析了她对亲密关系的看法:“一旦有人走入我的生命中,我就绝对不会让他离开。对我而言,人生如戏。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扮演相对应的角色。如果剧中缺少了某个演员,我们得要重新改写整个故事的情节,更新所有的对白。”

确实不能否定每个在你生命中出现的人的意义,当然肯定不是“恋恋不忘”。

从“独一无二”的人变成“特别”的人

好好控制大脑中的想法吧

请警惕两个陷阱:负面的想法及忧郁成瘾的习惯。

思维导图帮你整理大脑的思绪

画出“思维导图”的重点在于你的发散性思维模式。由于“大脑多向思考者”对于一切事物都认为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不知如何建立事情重要性的优先级。“知识树”导图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人或事物的层次结构。现在我们需要学习与人沟通时,如果了解对方论述的逻辑层次。沟通的首要之务,即是专心倾听对方的谈话内容,然后问自己他想表达什么。

关闭无边际的想象与误解逻辑层面

有许多“大脑多向思考者”害怕失败,其中还有许多人沉溺于做白日梦胜于实际行动(因为“大脑多向思考者”会认为:“如果我做错了,我就太差了!”这种价值观的评断会阻碍他们行动),这也是由于他们的逻辑思考的方式会降低个人成功的概率。事实上,失败只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重要的是要勇敢采取行动。

重新建立自信心舍弃“完美主义”

接纳自己,舍弃“完美主义”,重拾自信,以不完美造就你的完美。

提升自我形象

所谓的“自我形象”,是一种主观认知,指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个人认为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想法。

最后拥有自信心的关键,就是无条件地爱自己,培养“爱自己”的能力,它是建立自信心的底层但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当你爱自己时,便可承受生命中的所有风暴。但有一件事要厘清,就是“自信心”不是万能神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拿来救急。虽然拥有“自信心”无法融化冰山,但它会让你有勇气征服山峰,成功登顶。

对于他人批评的心理建设

当一个人对你论断时,其实他正在论断他自己。因为他的回答都是根据他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因此他对你的评断必定是片面扭曲的。

个人感悟

下面这段来自“结语”章节:

你的完美无瑕与独一无二,都展现在不完美当中。令人惊奇、创意不觉的大脑,会点燃你的生命,让它发光发热,让你永远身在充满爱的梦幻泡泡里,多姿多彩。

断断续续看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终于看完这本书了。2022,各行各业都很难,偏偏我又多愁善感。这本书看完让我更能了解我自己,心态稍微平静了一点,人生到不了什么高度,就制定符合一般人的个人计划。翻天覆地变化谈不上,感到欣慰的是至少不是原地打转了。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看着远方带着小小的梦想慢慢往前也就不焦虑了。爱自己,爱生活!

最后,喝鸡汤啦!

当一个小小的想法被大家广泛地讨论时,就会形成集体共识,这种共识的声音有时会大到将反对的声音掩盖住。

相信所坚持的事,便会感到幸福。只要不尝试着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身上即可。

请记得只有你认为“值得”的人,才有资格获得你的善意。

请不要再沉浸在那些无济于事、于事无补的情绪当中,而且要有效地制止该情绪无止境的蔓延。

诚心建议“大脑多向思考者”不要时时怀有杞人忧天的想法,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去反应与你无关、让你无能为力的事件。

放弃自己的完美主义,自己告诉自己,清单上所列的“必须做的事情”,并不代表都是“必须完成的事”。

若在职场中,无法发挥你的创造力,请转身思考你的个人生活,让它更多姿多彩。

马塞尔.帕尼奥尔(Marcel Pagnol):“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有一个不知道不可能的傻瓜,却完成了不可能的事。”

大家都很清楚地了解到“实用”的价值,却忽略了“无用”的实用处。

为了避免与人群疏离,我们需要建立不同层次的人际网络,友谊关系由紧密到疏远:知心朋友、普通朋友与泛泛之交。

对了你知道聪明与傻瓜的区别吗?聪明的人知道选择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开口说话。因此,当你与人沟通时,若你遇到有人误解你,请不要刻意的强求对方理解你的想法。退一步海阔天空。试着改变你们的谈话主题吧!

到成年以后我们就不需要所有人的认同,来肯定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