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略资源1.1.信息1.2.土地1.3.能源1.4.材料2.信息information2.1.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2.2.控制论2.2.1.维纳Norbert Wiener2.2.2.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2.3.哲学界2.3.1.信息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方式2.4.客观的角度2.5.信息论2.5.1.香农Claude E. Shannon2.5.1.1.信息论之父2.5.2.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2.5.3.信息量2.5.3.1.信息熵可以作为信息的度量2.5.3.2.单位是比特(bit)2.5.4.不确定性定义为信息2.5.5.信息还可以理解为消除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2.6.流行的另一种说法2.6.1.信息是事先不知道的报导2.7.从信息接收者主观的角度2.8.层次2.8.1.本体论2.8.1.1.纯客观2.8.1.2.最基本的概念2.8.1.3.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2.8.2.认识论2.8.2.1.从主体立场来考察的信息层次2.8.2.2.与客体因素有关2.8.2.3.与主体因素有关2.8.2.4.最适用的概念2.8.2.5.主体对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状态变化方式的具体描述,包括对于它的“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含义和价值的描述2.8.3.共同的核心2.8.3.1.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2.9.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用户中体现不同的价值2.9.1.【19上选03】2.10.信息技术的核心2.10.1.信息的传输技术(通常指通信、网络等)2.11.信息的传输模型2.11.1.信源2.11.1.1.产生信息的实体2.11.2.信宿2.11.2.1.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2.11.3.信道2.11.3.1.传送信息的通道2.11.4.编码器2.11.4.1.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上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2.11.4.2.包括从信源到信道的所有设备2.11.4.2.1.量化器2.11.4.2.2.压缩编码器2.11.4.2.3.调制器2.11.4.3.使信源输出的信号转换成适于信道传送的信号2.11.5.译码器2.11.5.1.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2.11.5.1.1.解调器2.11.5.1.1.1.【19上选01】2.11.5.1.2.译码器2.11.5.1.3.数模转换器2.11.5.2.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原始信息与噪声的叠加)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2.11.6.决定信息系统性能2.11.7.噪声2.11.7.1.干扰2.11.7.2.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分层结构的任何一层2.11.7.3.当噪声携带的信息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可以被噪声淹没导致传输失败2.12.质量属性2.12.1.精确性2.12.1.1.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2.12.2.完整性2.12.2.1.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2.12.2.2.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2.12.3.可靠性2.12.3.1.信息的来源2.12.3.2.采集方法2.12.3.3.传输过程2.12.3.4.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2.12.4.及时性2.12.4.1.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2.12.5.经济性2.12.5.1.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2.12.6.可验证性2.12.6.1.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2.12.7.安全性2.12.7.1.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3.信息系统3.1.一种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专门的系统类型3.1.1.手工的3.1.2.计算机化的3.2.性能指标3.2.1.有效性3.2.1.1.在系统中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3.2.2.可靠性3.2.2.1.要求信宿收到的信息尽可能地与信源发出的信息3.2.2.1.1.一致3.2.2.1.2.失真尽可能小3.3.组成3.3.1.硬件3.3.1.1.执行输入、处理和输出行为的计算机设备组成3.3.2.软件3.3.2.1.管理计算机运行的程序构成3.3.2.1.1.设备驱动程序3.3.2.1.2.系统软件3.3.3.数据库3.3.3.1.经过机构化、规范化组织后的事实和信息的集合3.3.3.2.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3.3.4.网络3.3.4.1.负责信息在信息系统各个部件之间有序流动3.3.4.2.负责信息在信息系统之间有序流动3.3.4.3.内部网(Intranet)3.3.4.3.1.连接信息系统内部主要部件的网络3.3.4.4.网间网(internet)3.3.4.4.1.互联网(Internet)3.3.4.4.1.1.连接全球绝大数商用信息系统的网间网3.3.4.4.2.连接不同信息系统的网络3.3.5.人3.3.6.规程3.3.6.1.战略、政策、方法、制度和使用信息系统的规则3.4.用途类型3.4.1.电子商务系统3.4.2.事务处理系统3.4.3.生产制造系统3.4.4.电子政务系统3.4.5.决策支持系统3.4.6.管理信息系统3.5.信息系统集成3.5.1.采用现代管理理论(例如,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作为计划、设计、控制的方法论3.5.2.将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等部件按照规划的结构和秩序3.5.3.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有清晰边界的信息系统中3.5.4.以到达既定系统的目标3.6.生命周期3.6.1.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3.6.2.系统分析(需求分析)3.6.3.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3.6.4.系统实施(编码、测试)3.6.5.运行维护3.7.特点3.7.1.目的性3.7.1.1.明确的目标或者目的,目标性决定了系统的功能3.7.2.可嵌套性3.7.2.1.组成系统的部件也可以是系统3.7.2.2.便于对系统进行分层、分部管理、研究或者建设3.7.3.稳定性3.7.3.1.受规则的约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秩序应是可以预见的3.7.3.2.系统的状态以及演化路径有限并能被预测3.7.3.3.系统的功能发生作用导致的后果也是可以预估的3.7.4.开放性3.7.4.1.系统的可访问性3.7.4.1.1.【19下选01】3.7.4.2.体现在系统有可以清晰描述并被准确识别、理解的所谓接口层面上3.7.5.脆弱性3.7.5.1.系统可能存在着丧失结构、功能、秩序的特性,这个特性往往是隐藏不易被外界感知的3.7.5.1.1.【20下选01】3.7.6.健壮性3.7.6.1.鲁棒性(robustness)3.7.6.2.系统具有的能够抵御出现非预期状态的特性3.7.6.2.1.【21上选09】3.7.6.3.冗余技术、容错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可靠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