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一、相关基础
    • 1 相关概念
    • 2 相关分类
      • 2.1 按节点部署方式分类
      • 2.2 按覆盖目标分类
      • 2.3 按网络中的传感器类型分类
      • 2.4 传感器种类
      • 2.5 地形分类
    • 3 评价指标
      • 3.1 覆盖率
      • 3.2 均匀度
      • 3.3 节点移动距离
      • 3.4 连通性
      • 3.5 能耗和寿命
      • 3.6 信息传输数量
      • 3.7 算法复杂度
  • 二、相关模型
    • 1 传感器节点感知模型
      • 1.1 布尔感知模型(图a)
      • 1.2 概率感知模型(图b)
    • 2 簇头选择模型
      • 2.1 江西理工
    • 3 虚拟力算法
    • 4 三维相关算法

一、相关基础

1 相关概念

  1.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嵌入了传感器的智能设备感测、通信、处理、收集数据,然后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输给监测者进行进一步分析,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可用于大规模物联网应用。由于其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通信,所以位置可以随时更改,非常灵活。WSN的覆盖优化问题可以描述为在规定的监测区域内,保证传感器网络连通情况下的节点部署问题

  2. WSNs系统包括三部分
    (1) 传感器节点本质是一个小型嵌入式系统,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能量供应模块四部分组成,既可充当数据发送者也可充当中间路由者。负责收集本地信息和处理数据(存储,管理,融合),向其它传感器节点传输数据,与其它传感器节点协作完成一些任务;
    (2)汇聚节点负责将传感器节点收集到的数据汇聚到一起,再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送到管理节点;
    (3)管理节点是终端监测平台,用户通过管理节点对WSNs进行配置管理,发布监测任务及收集监测数据等。
    传感器节点监测的数据经过多跳后传输到汇聚节点,然后通过互联网或卫星到达管理节点
    WSN可以被定义为下图具有三层的二维网络最底层为分布在目标区域的传感器节点,有若干个簇,每个簇都有一个簇头(汇聚节点),这些簇头组成了中间层,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可以直接与它们的簇头通信,簇头可以与顶层的Sink节点(管理节点)通信。
    每轮数据传输分为两个阶段:在簇的建立阶段中,每一轮都先选择最佳部署解决方案 I ,再选举簇头(每一轮的簇头都可以不一样),然后分组(非簇头节点计算与所有簇头的通信消耗,选最低的簇头)。在传输数据阶段中,簇头收集簇内传感器节点的数据,然后发送给sink节点。

  3. WSNs应用:军事航空,环境监测,医疗保健,工业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救灾等。

  4. 存在的问题覆盖盲区(不够),节点冗余(太多,浪费),处理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较弱

2 相关分类

2.1 按节点部署方式分类

  1. 静态WSN:在网络运行前就确定节点的位置,部署后不再做移动。
  2. 动态WSN:所有节点(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都可移动,根据网络的具体需求(网络扩展、故障修复等)进行动态部署。
  3. 混合WSN:多数固定节点 + 少数移动节点,主要解决的是移动节点的自我调整部署问题。

2.2 按覆盖目标分类

  1. 点覆盖:如图(a)又叫目标覆盖,图(a)圆点为传感器节点,方块为监测目标,要求每个目标至少被一个传感器节点覆盖
  2. 栅栏覆盖:如图(b),要求传感器节点监测移动目标的运动轨迹。主要用于国防边境的非法越境者探测,军事战场敌军入侵侦查,环境保护中的物种迁徙监测等。
  3. 区域覆盖:如图(c),要求用尽可能少的传感器节点尽量覆盖整个目标区域。 主要用于森林火灾预警,湖泊水面水质监测等大规模应用环境,或者煤矿巷道,工厂车间,仓库等受限区域的安全监控应用。

2.3 按网络中的传感器类型分类

  1. 同构WSNs:传感器类型一样,网络同质;
  2. 异构WSNs:传感器类型和感知能力都不一样;在未来的智能城市中,WSNs将是异构的。

2.4 传感器种类

  1. 全向传感器:二维为圆盘,三维为球,只有覆盖和非覆盖,非0即1,一般基于确定性布尔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各种能力会随着距离增加而降低;
  2. 定向传感器:各种能力会随着距离和角度增加而降低。

2.5 地形分类

  1. 平面:二维的;
  2. 马鞍地形:三维的,如图a;
  3. 多峰地形:三维的,如图b,比前两种更复杂。

在三维环境中,无线信号会沿着传输路径被反射、散射、衍射。

3 评价指标

3.1 覆盖率

网络覆盖率越大,部署效果越好。

3.2 均匀度

传感器节点的均匀度指标E为所有传感器节点间的距离标准差的和的均值,计算如下:

3.3 节点移动距离

各个节点都要从初始化位置移动到算法找到的最佳位置,移动距离越小,消耗的能量越小;

3.4 连通性

节点之间要互相传递信息,所以应该保证网络的连通性。
建立有向图邻接矩阵 Mv M_vMv,如果两个传感器节点 i 和 j 的距离不超过 i 的通信半径 Ric R_i^cRic,说明 i 可以给 j 传输信息,对应 Mv[ i ] [ j ] = 1M_v[i][j]=1Mv[i][j]=1。最后用矩阵幂算法进行计算,如果矩阵中存在 0 ,则说明网络不连通。

3.5 能耗和寿命

传感器节点电池不可充电,所以应该在保证覆盖率最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能量损失,增加网络寿命。
具体用什么样的能量消耗模型由网络使用的路由协议决定,比如在LEACH协议中,方案 I 的能量消耗 E ( I )E(I)E(I)包括信息通信消耗(数据传输和接收)、数据聚合消耗和激活部署方案 I 中的节点,计算如下:

而能耗也与选择的数据传输模型有关,常用的数据传输模型有自由空间模型、多径衰落模型,这两种模型都取决于发送节点与接收节点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对传输距离 d 和阈值进行比较,d 小于阈值时,使用自由空间模型,否则使用多径衰落模型,传输 l bit数据的能量消耗计算如下:

3.6 信息传输数量

在保证覆盖率最大的前提下,传感器节点向簇头传输的数据越多,越能真实反映监测区域的情况,所以应该尽可能传输较多的数据;

3.7 算法复杂度

越低越好。

二、相关模型

1 传感器节点感知模型

1.1 布尔感知模型(图a)

也叫二元感知模型,是一种理想的感知模型,节点在传输信号时能力不会随着距离增加而降低,适用于节点监测半径较小时,忽略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它在基础理论推导中经常使用,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较少。

一个传感器节点对一个像素点的感知概率计算:如图(a),圆点 si s_isi是传感器节点,方块 mj m_jmj是监测目标, rp r^prp si s_isi的感知半径,这个圆盘是节点 si s_isi的感知区域。如果监测目标 mj m_jmj在节点 si s_isi的感知区域内,则认为 mj m_jmj si s_isi覆盖。(传感器节点的通信半径 rc r^crc一般大于等于 2 rp 2r^p2rp)。
很显然,我们必须计算 mj m_jmj si s_isi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有很多种,如果是欧氏距离,且在二维平面,那么两点之间的距离 d ( si, mj) =( xi− xj)2+ ( yi− yj)2d(s_i,m_j)=\sqrt{(x_i-x_j)^2+(y_i-y_j)^2}d(si,mj)=(xixj)2+(yiyj)2 ,如果是三维空间,再加个坐标 z 就好了。
进而得到 mj m_jmj si s_isi感知的概率为:

这个非1即0的概率真的很“布尔”。

所有传感器节点对一个像素点的联合感知概率计算:监测节点 mj m_jmj的联合感知概率 Cp( s a l l, mj)C_p(s_{all},m_j)Cp(sall,mj)计算如下:
C p( s all , m j)=1− ∏ i=1N(1− p cov ( s i, m j))C_p(s_{all},m_j)=1-\prod_{i=1}^{N}(1-p_{cov}(s_i,m_j)) Cp(sall,mj)=1i=1N(1pcov(si,mj))
只要有一个 si s_isi可以感知到 mj m_jmj p c o v( si, mj) 就为 1p_{cov}(s_i,m_j)就为1pcov(si,mj)就为1,那么后面连乘这部分就为0,最后的联合感知概率就为1。

二维平面覆盖率计算:设 N 个同构传感器节点集合 S = { s1, s2, . . . , sN}S=\{s_1,s_2,…,s_N\}S={s1,s2,,sN},K个监测节点集合 M = { m1, m2, . . . , mK}M=\{m_1,m_2,…,m_K\}M={m1,m2,,mK},矩形监测区域面积为 L × W m2 L×Wm^2L×Wm2,将监测区域划分成 L × WL×WL×W个网格,每个网格面积为 1 m2 1m^21m2,监测节点位于网格的中心点,则覆盖面积 = 所有监测点的联合感知概率累加之和,覆盖率为 覆盖面积 / 监测区域面积。
覆盖率 Cr C_rCr计算如下:
C r=∑ j=1K C p( s all , m j)L×W C_r=\frac{\sum_{j=1}^{K}C_p(s_{all},m_j)}{L×W} Cr=L×Wj=1KCp(sall,mj)

1.2 概率感知模型(图b)

节点在传输信号时能力会随着距离增加而降低,可以较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中网络部署环境。

一个传感器节点对一个像素点的感知概率计算:如图(b),它在(a)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半径 r1 r_1r1,我们首先也是先计算 mj m_jmj si s_isi之间的距离,进而得到 mj m_jmj si s_isi感知的概率: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两点间距离小于 r1 r_1r1,表示 mj m_jmj肯定可以被 si s_isi感知;如果两点间距离在 r1 r_1r1 rp r^prp之间,表示 mj m_jmj有可能被 si s_isi感知,这个可能性有多大?由第二个子式计算得到。该子式中的参数 ρ\rhoρ θ\thetaθ由传感器属性和监测环境决定。

2 簇头选择模型

2.1 江西理工

每个传感器节点被选为簇头的概率为p
c,如果该传感器节点随机生成值小于簇头选举阈值 H ( i ) ∈ [ 0 , 1 ]H(i)\in[0,1]H(i)[0,1],该节点选为当前轮的簇头。 H ( i )H(i)H(i)计算如下:

3 虚拟力算法



4 三维相关算法

  1. 曲面面积的计算
    对于三维空间来说,监测区域是曲面。一种简单的计算曲面表面积的方法为:先将曲面映射到二维平面中,然后将平面划分为好多面积相同的小网格,然后用曲面积分公式计算每个小网格对应的小曲面的表面积,最后加起来就得到了整个曲面的表面积。
  2. 三维感知盲区
    在三维空间内,由于障碍物遮挡,有些目标虽然在传感器节点的感知范围内,但也感知不到,比如下图的点 C。
    判断两点之间是否存在遮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为将 SC 连接起来,得到该范围内的曲面方程,然后求零点,如果存在零点,说明存在遮挡。比如点 A 就是一个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