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
Zeng B , Zhao L . Solving Two-stage Robust Optimization Problems by A Constraint-and-Column Generation Method[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2013, 41(5):457-461.

1.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的引入

鲁棒优化是应对数据不确定性的一种优化方法,但单阶段鲁棒优化过于保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两阶段鲁棒优化(Two-stage Robust Optimization)以及更一般的多阶段鲁棒优化,其核心思想是将决策问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初步决策,第二阶段是根据第一阶段的决策结果制定更好的决策策略,应对数据不确定性的影响。这种方法可以降低保守性,提高鲁棒性。

假设一阶段和二阶段决策问题都是线性规划,并且不确定性集合U是一个有限的离散集合或者多面体集。使用y表示第一阶段决策变量,x表示第二阶段决策变量,表示不确定矢量。在此假设下的两阶段鲁棒优化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

向量c,b,d,h和矩阵A , G , E , M都是确定性的数值,不确定性体现在向量u上。注意到第二阶段优化的约束条件F(y,u)是关于不确定性u的线性函数。

原文献中提供了以运输问题作为算例,具体如下:

其中,yi为0-1变量,表示是否在i地建设仓库,zi表示仓库i储存的商品数量,xij表示从i仓库到j客户运送的商品数量,fi表示建设仓库i的固定成本,ai表示仓库i存储商品的单位成本,cij表示从i仓库到j客户运送单位商品的成本,ki表示仓库i的最大容量,dj表示客户j的需求。

不确定变量为客户的需求,表达方式如下:

具体算例参数:

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写出各个参数矩阵以及变量的表达式:

用matlab代码表示:

%% 参数矩阵f = [400;414;326];a = [18;25;20];k = 800;C = [22, 33, 24;33, 23, 30;20, 25, 27];d_ = [206; 274; 220];d_wave = 40;gamma = [1.8,1.2];P = [1 1;1 1;1 0];%% 决策变量y = binvar(3,1);z = sdpvar(3,1);x = sdpvar(3,3,’full’);d = sdpvar(3,1);g = sdpvar(3,1);

可以尝试求解一下这个确定性优化问题,和后面的两阶段鲁棒优化进行对比:

%% 目标函数objective = f'*y + a'*z + sum(sum(C.*x));%% 约束条件Constraints = [];Constraints = [Constraints , z >= 0 , x >= 0 , g >= 0 , g <= 1];Constraints = [Constraints , z <= k*y];Constraints=[Constraints , sum(x) = d];Constraints=[Constraints ,d == d_ + g*d_wave];Constraints=[Constraints ,g'*P <= gamma];%% 设置求解器ops=sdpsettings('verbose', 3, 'solver', 'gurobi');sol=optimize(Constraints,objective,ops);

优化结果为:

进一步把算例写成两阶段鲁棒优化的形式:

针对这个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可以分别采用Benders对偶割平面法和C&CG算法进行求解。

2.Benders对偶割平面法

2.1基本原理

Benders对偶割平面法可以用于解决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首先将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分解为两部分:主问题(Master Problem,MP)和子问题(Subproblem,SP)。主问题包含第一阶段的决策变量y以及仅与y有关的约束和子问题返回的割,还包括辅助变量η,用于评估第二阶段目标函数的取值。子问题包含第二阶段的决策变量x和不确定变量u,旨在给出第二阶段目标函数值的一个界限值。针对式(1)中描述的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其主问题MP可以写成:

主问题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子问题SP则为:

而子问题是一个双层线性规划问题(如果不知道双层规划的概念,可以去看看我之前的几篇博客双层优化入门-CSDN博客),其中上层优化的决策变量是u,下层优化的决策变量是x,而且在下层优化中,变量y和u的值都是确定的,可以视为参数。

对于双层优化形式的子问题的求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对偶变换将双层优化问题转为单层优化问题,再进行求解,可以使用智能优化算法、等价线性化、二次规划求解器(例如gurobi)等方式进行求解;

2.采用智能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可参考博客双层优化入门(3)—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求解方法);

3.采用KKT条件进行求解(可参考博客双层优化基本原理与求解方法、基于yalmip的双层优化求解)。

在这里我们使用KKT条件来求解子问题,可以将双层优化的子问题转换为下列单层优化的形式:

上面的约束存在非线性形式,可以使用大M法引入二进制中间变量进行线性化,将其转换为混合整数规划的形式:

对于一般形式的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如式(1)),Benders对偶切平面算法求解的流程如下:

步骤1:设定目标函数上界UB=+∞, 下界LB=-∞,迭代次数k=0。

步骤2:求解主问题MP

求出最优解(yk+1*,ηk+1*),并更新LB=max{LB,cT yk+1*+ηk+1*};

步骤3:求解子问题SP:

求出子问题的最优目标函数值Qk+1*以及最优解(uk+1*,xk+1*),并更新UB=min{UB,cT yk*+Q(yk*)}。

步骤4:如果UB-LB ≤ ε(事先设定的运行偏差),则输出优化结果,并退出循环。否则令k=k+1,将约束添加到主问题MP中并返回步骤2。

从上述步骤中可以看到,算法迭代的过程会不断向主问题添加约束条件,也就是割平面,因此被称为Benders对偶割平面法。

2.2 算例分析

采用文献中给出的运输问题作为算例,使用matlab+yalmip工具箱+gurobi求解器进行求解。

为了求解这个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把这个优化问题分解成主问题和子问题。而且为了方便理解,重写成符合标准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的形式,其中重写后的优化问题部分变量或系数矩阵和原优化问题中重复,我都加了上标一撇(‘)以示区别,具体步骤如下:

主问题MP_BD

子问题SP_BD

步骤1:设定目标函数上界UB=+∞, 下界LB=-∞,迭代次数k=0。

步骤2:求解主问题MP_BD,得到最优解(,),并更新LB=max{LB,};

步骤3:求解子问题SP_BD,得到子问题的最优目标函数值Qk*以及最优解(uk*,xk*),并更新UB=min{UB,}。

步骤4:如果UB-LB ≤ ε(事先设定的允许偏差),则输出优化结果,并退出循环。否则令k=k+1,将约束添加到主问题MP中并返回步骤2。

采用matlab编程进行求解,结果如下:

与确定性优化的结果对比如下:

变量

确定性优化

两阶段鲁棒优化

最优目标函数值

30566

33680

y

[1 1 0]

[1 0 1]

z

[426 274 0]

[255.2 0 516.8]

x

g

[0 0 0]

[0 1 0.8]

d

[206 274 220]

[206 314 252]

3.列与约束生成算法(C&CG)

3.1 基本原理

Benders对偶割平面法通过将两阶段鲁棒优化分解为主问题和子问题,不断交替求解,并将子问题的求解结果作为主问题增加的约束条件,以此达到迭代收敛的目的。C&CG算法和Benders对偶割平面法原理有一些相似,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基本原理如下:

在C&CG算法的求解过程中,主问题中首先将不考虑不确定变量的影响,作为一个确定性优化进行求解。但不确定变量的最恶劣场景肯定会对主问题的决策产生影响,所以C&CG算法的本质思想就是在确定性优化求解的基础上,不断添加相对恶劣的场景以及对应的子问题决策变量和约束条件,从而使目标函数上界和下界不断得到改进,直到算法收敛,这种思想也被称为“追索权(recourse)”决策:在主问题不考虑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子问题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行修正决策,来保证最终解的鲁棒性。

根据C&CG算法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想到,如果不确定集是一个离散的有限集,那么也可以通过枚举法来求解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但实际情况肯定不会这么简单,还是需要通过C&CG算法交替迭代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主问题MP_CCG

其中,xl是第l次迭代添加的决策变量,是第l次迭代子问题的最恶劣场景,因为第l次迭代时子问题中已经求解了的值,所以在主问题中就可以看作已知的参数。

子问题SP_CCG

步骤1:设定目标函数上界UB=+∞, 下界LB=-∞,迭代次数k=0。

步骤2:求解主问题MP_CCG,得到最优解,并更新LB=max{LB,};

步骤3:求解子问题SP_CCG,得到子问题的最优目标函数值Qk*以及最优解(uk*,xk*),并更新UB=min{UB,}。

步骤4:如果UB-LB ≤ ε(事先设定的允许偏差),则输出优化结果,并退出循环。否则转到步骤5.

步骤5:判断子问题是否存在最优解。

Q(yk+1*)<+∞,即子问题存在最优解,则创建变量xk+1并给主问题MP_CCG添加以下约束:

其中uk+1*是第k次迭代时子问题求解出来的最恶劣场景。

随后更新k=k+1,并转到步骤2。

Q(yk+1*)=+∞,即子问题不存在最优解,则创建变量xk+1并给主问题MP_CCG添加以下约束:

随后更新k=k+1,并转到步骤2。

从C&CG算法的步骤可以看到,在迭代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向主问题添加决策变量以及约束条件,也就是优化问题的行和列都在增加,因此才被称为column-and-constraint generation (C&CG)算法。

原文献中解释了C&CG算法和Benders对偶割平面算法的区别,具体如下:

(1) 在主问题中,C&CG算法通过在每次迭代中引入一组新变量来增加解空间的维数,而Benders对偶割平面算法则使用相同的变量集合。

(2) 在处理可行性问题方面,C&CG算法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方法,而Benders对偶割平面算法是针对特定问题的。

(3) 在计算复杂度方面,与Benders对偶割平面算法相比,C&CG算法在求解主问题时使用更多变量和约束条件。然而,若第二阶段的决策问题为LP问题,根据原文中的命题1和2,Benders对偶割平面算法的复杂度为O(pq),C&CG算法的复杂度将为O(p)(p是不确定集U的极值点数,q为满足GTπ≤b和π≥0的集合{π}中的极值点数量,具体见原文献中的描述)。因此C&CG算法的收敛速度要更快。

(4) 在求解问题的能力方面,Benders-dual对偶割平面算法需要将第二阶段的问题转换为线性规划问题,而C&CG算法不关心第二阶段的变量类型。如果第二阶段是混合整数规划,可以采用嵌套C&CG算法进行求解。

2.2 算例分析

同样采用文献中给出的运输问题作为算例,使用matlab+yalmip工具箱+gurobi求解器进行求解。

和Benders-dual对偶割平面算法一样,我们首先需要把这个优化问题分解成主问题和子问题,并将优化问题重写成符合标准两阶段鲁棒优化问题的形式,具体步骤如下:

主问题MP_CCG

子问题SP_BD

步骤1:设定目标函数上界UB=+∞, 下界LB=-∞,迭代次数k=0。

步骤2:求解主问题MP_CCG,得到最优解,并更新LB=max{LB,};

步骤3:求解子问题SP_CCG,得到子问题的最优目标函数值Qk*以及最优解(uk*,xk*),并更新UB=min{UB,}。

步骤4:如果UB-LB ≤ ε(事先设定的允许偏差),则输出优化结果,并退出循环。否则转到步骤5.

步骤5:判断子问题是否存在最优解。

Q(yk+1*)<+∞,即子问题存在最优解,则创建变量xk+1并给主问题MP_CCG添加以下约束:

其中uk+1*是第k次迭代时子问题求解出来的最恶劣场景。随后更新k=k+1,并转到步骤2。

Q(yk+1*)=+∞,即子问题不存在最优解,则创建变量xk+1并给主问题MP_CCG添加以下约束:

随后更新k=k+1,并转到步骤2。

运行结果如下,和Benders对偶割平面方法一样,但收敛速度更快:

4.完整代码获取链接

想获取完整代码,可以戳下面这个链接:

两阶段鲁棒优化以及列与约束生成算法(C&CG)的matlab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