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Kmeans模型理论

1.1 K-均值算法(K-means)算法概述

1.2距离度量

1.3K-means算法流程

1.4K值的选择

1.5K-means的优点

1.6K-means的缺点

1.7聚类的评价指标

2 代码解释

3 实操

3.1 构建聚类数目为3的KMeans模型

3.2 占比饼图

3.3 轮廓系数值

3.4 使用for循环计算聚类个数为2至9时的轮廓系数值,寻找最优聚类个数


1 Kmeans模型理论

1.1 K-均值算法(K-means)算法概述

K-means算法是一种 无监督学习 方法,是最普及的聚类算法,算法使用 一个没有标签 的数据集,然后将数据聚类成不同的组。 K-means算法具有一个迭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据集被分组成若干个预定义的不重叠的聚类或子组,使簇的内部点尽可能相似,同时试图保持簇在不同的空间,它将数据点分配给簇,以便簇的质心和数据点之间的 平方距离之和最小 ,在这个位置,簇的质心是簇中数据点的算术平均值。

1.2距离度量

闵可夫斯基距离(Minkowski distance)

取1或2时的闵氏距离是最为常用的 = 2 即为欧式距离 = 1 则为曼哈顿距离 当取无穷时的极限情况下,可以得到切比雪夫距离

1.3K-means算法流程

1: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质心。 2:将每个点指派到最近的质心,形成K个簇。 3:对于上一步聚类的结果,进行平均计算,得出该簇的新的聚类中心。 4:重复上述两步/直到迭代结束:质心不发生变化。

首先,初始化称为簇质心的任意点。初始化时,必须注意簇的质心必须小于训练数据点的数目。因为该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接下来的两个步骤是迭代执行的。

初始化后,遍历所有数据点,计算所有质心与数据点之间的距离。现在,这些簇将根据与质心的最小距离而形成。在本例中,数据分为3 个簇 ( = 3 ) 第三步:移动质心,因为上面步骤中形成的簇 没有优化,所以需要形成优化的簇。为此,我 们需要迭代地将质心移动到一个新位置。取一个簇的数据点,计算它们的平均值,然后将该簇的质心移动到这个新位置。对所有其他簇重复相同的步骤。

——优化

上述两个步骤是迭代进行的,直到质心停止移动,即它们不再改变自己的位置,并且成为静态的。一旦这样做,k- 均值算法被称为收敛。

K-均值的代价函数(又称畸变函数 Distortion function)为:

设训练集为: { (1) , (2) , (3) , … , () } ,簇划分 = {1, 2, ⋯ , },用1, 2 , . . . , 来表示聚类中心

其中 ()代表与 ()最近的聚类中心点。 我们的优化目标便是找出使得代价函数最小的(1) , (2) ,…, ()1, 2, . . . , ——优化过程 记个簇中心为1 , 2 , . . . , ,每个簇的样本数目为1 , 2 ,…, 使用平方误差作为目标函数:

对关于从1 , 2 , . . . , ,的函数求偏导,这里的求偏导是对第个簇心求的偏导。故而其驻点为:

现在,这个算法已经收敛,形成了清晰可见的不同簇。该算法可以根据簇在第一步中的初始化方式给出不同的结果。

1.4K值的选择

现在我们需要找到簇的数量。通常通过“肘部法则”进行计算。我们可能会得到一条类似于人的肘部的曲线。下图中,代价函数的值会迅速下降,在 = 3的时候达到一个肘点。在此之后,代价函数的值会就下降得非常慢,所以,我们选择 = 3。这个方法叫“肘部法则” 。

K-均值 的一个问题在于,它有可能会停留在一个局部最小值处,而这取决于初始化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需要多次运行 K-均值 算法,每一次都重新进行随机初始化,最后再比较多次运行K-均值 的结果,选择代价函数最小的结果。

1.5K-means的优点

鲁棒性高; 速度快、易于理解、效率高; 计算成本低、灵活性高; 如果数据集是不同的,则结果更好; 可以产生更紧密的簇; 重新计算质心时,簇会发生变化。

1.6K-means的缺点

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 如果有两个高度重叠的数据,那么它就不能被区分,也不能判断有两个簇; 欧几里德距离可以不平等的权重因素,限制了能处理的数据变量的类型; 有时随机选择质心并不能带来理想的结果;

无法处理异常值和噪声数据; 不适用于非线性数据集; 对特征尺度敏感; 如果遇到非常大的数据集,那么计算机可能会崩溃。

1.7聚类的评价指标

(1). 均一性: 类似于精确率,一个簇中只包含一个类别的样本,则满足均一性。其实也可以认为就是正确率(每个聚簇中正确分类的样本数占该聚簇总样本数的比例和)

(2). 完整性:

类似于召回率 ,同类别样本被归类到相同簇中,则满足完整性;(每个聚簇中正确分类的样本数占该类型的总样本数比例的和)

(3). V-measure: 均一性和完整性的加权平均

(4). 轮廓系数样本的轮廓系数:

簇内不相似度:计算样本到同簇其它样本的平均距离为(),应尽可能小。

簇间不相似度:计算样本到其它簇的所有样本的平均距离,应尽可能大。

轮廓系数()值越接近1表示样本聚类越合理,越接近-1,表示样本应该分类到另外的簇中,近似为0,表 示样本应该在边界上;所有样本的()的均值被成为聚类结果的轮廓系数。

假设数据集被拆分为4个簇,样本对应的 () 值就是所有1 中其他样本点与样本的距离平均值; 样本对应的()值分两步计算,首先计算该点分别到2 、3和 4 中 样本点的平均距离,然后将三个平均值中的最小值作为()的度量。

(5).调整兰德系数(ARI, Adjusted Rnd Index) 数据集共有个元素, 两个聚类结果分别是: 的元素个数为:

ARI取值范围为[−1,1],值越大意味着聚类结果与真实情况越吻合。从广义的角度 来讲,ARI衡量的是两个数据分布的吻合程度。

2 代码解释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KMeans传参详解:

  • n_clusters : k值,聚类中心数量(开始时需要产生的聚类中心数量),默认为8
  • max_iter : 算法运行的最大迭代次数,默认300,凸数据集不用管这个数,凹数据集需要指定。
  • tol: 容忍的最小误差,当误差小于tol就会退出迭代(算法中会依赖数据本身),默认为1e-4
  • n_init : (用不同的初始化之心运行计算的次数)k-means算法会随机运行n_init次,最终的结果将是最好的一个聚类结果,默认10
  • init : 即初始值(质心)选择的方式,有三个选择

优化过的’k-means++’, ,一般默认’k-means++’ ,

完全随机选择’random’: 随机选择k个实例作为聚类中心

自己指定的初始化质心,ndarray:如果传入为矩阵(ndarray),则将该矩阵中的每一行作为聚类中心

初始化过程如下:

从输入的数据点集合(要求有k个聚类)中随机选择一个点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2)、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个点x,计算它与最近聚类中心(指已选择的聚类中心)的距离D(x);(3)、选择一个新的数据点作为新的聚类中心,选择的原则是:D(x)较大的点,被选取作为聚类中心的概率较大;(4)、重复2和3直到k个聚类中心被选出来


  • algorithm :可选的K-means距离计算算法, 可选{“auto”, “full” or “elkan”,default=”auto”}

“full”:传统的距离计算方式.,支持稀疏数据。

“elkan”:使用三角不等式,效率更高,但是目前不支持稀疏数据。1、计算任意两个聚类中心的距离;2当计算x点应该属于哪个聚类中心时,当发现2*S(x,K1)S(x,K1),

“auto”:当为稀疏矩阵时,采用full,否则elkan。


  • precompute_distances : 是否将数据全部放入内存计算,可选{‘auto’, True, False},开启时速度更快但是更耗内存。

‘auto’ : 当n_samples * n_clusters > 12million,不放入内存,否则放入内存,double精度下大概要多用100M的内存

True : 进行预计算

False : 不进行预计算


  • n_jobs : 同时进行计算的核数(并发数),n_jobs用于并行计算每个n_init,如果设置为-1,使用所有CPU,若果设置为1,不并行,也可以自定义个数
  • random_state : 用于随机产生中心的随机序列,指定确切的数字后,可以让每次运行程序,产生的结果都一样
  • verbose : 是否输出详细信息,默认为0,值越大,细节打印越多。

● int:冗长度★ 0:不输出训练过程● 1:偶尔输出● >1:对每个子模型都输出

  • copy_x : 是否直接在原矩阵上进行计算。默认为True,会copy一份进行计算。

新建对象后,常用的方法包括fit、predict、cluster_centers_和labels。fit(X)函数对数据X进行聚类,使用predict方法进行新数据类别的预测,使用cluster_centers_获取聚类中心,使用labels_获取训练数据所属的类别,inertia_获取每个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和。

3 实操

附件wine数据集包含3种不同的葡萄酒的记录共178条。其中,每个特征对应葡萄酒的每种化学成分,并且都属于连续型数据。通过对wine数据集的数据进行聚类,实现葡萄酒的类别划分。 请依据wine数据集,编写Python代码完成下列操作:

(1)读取数据文件wine.csv,并储存为数据框wine。

(2)构建聚类数目为3的KMeans模型,并命名为kmeans。

(3)在数据框wine中添加一列 “label”,将各个样本的聚类标签对应填入“label”列中。

(4)根据计算出的聚类标签绘制各类别数量占比饼图。

(5)求取聚类结果的轮廓系数值(轮廓系数值是聚类结果的一种评价指标,其计算不需要真实标签)。

(6)使用for循环计算聚类个数为2至9时的轮廓系数值,寻找最优聚类个数。 交付结果文件和代码文件。

——数据集

3.1 构建聚类数目为3的KMeans模型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设定超参数聚类数为3y_predicted = km.fit_predict(wine) #拟合+预测y_predictedwine['label'] = y_predicted #存储数据
array([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2, 0, 0, 2, 2, 0, 0, 2, 0, 0, 0, 0, 0, 0, 2, 2, 0, 0, 2, 2, 0, 0, 2,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 1, 2, 1, 1, 2, 1, 1, 2, 2, 2, 1, 1, 0, 2, 1, 1, 1, 2, 1, 1, 2, 2, 1, 1, 1, 1, 1, 2, 2, 1, 1, 1, 1, 1, 2, 2, 1, 2, 1, 2, 1, 1, 1, 2, 1, 1, 1, 1, 2, 1, 1, 2,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2, 2, 2, 2, 1, 1, 1, 2, 2, 1, 1, 2, 2, 1, 2, 2, 1, 1, 1, 1, 2, 2, 2, 1, 2, 2, 2, 1, 2, 1, 2, 2, 1, 2, 2, 2, 2, 1, 1, 2, 2, 2, 2, 2, 1])

3.2 占比饼图

r1 = pd.Series(kmeans.labels_).value_counts() #统计各个类别的数目r2 = pd.DataFrame(kmeans.cluster_centers_) #找出聚类中心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label = ['0', '1', '2'] plt.pie(wine1['label'],labels = label, autopct='%.2f%%')plt.show()

3.3 轮廓系数值

sklearn.metrics.silhouette_samples(wine, labels)

3.4 使用for循环计算聚类个数为2至9时的轮廓系数值,寻找最优聚类个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silhouette_scoreK=range(2,10)score=[]for k in K:kmeans=KMeans(n_clusters=k)kmeans.fit(wine)score.append(silhouette_score(wine,kmeans.labels_,metric='euclidean'))plt.plot(K,score,'r*-')plt.xlabel('k')plt.ylabel(u'轮廓系数')plt.title(u'轮廓系数确定最佳的K值')

Text(0.5, 1.0, ‘轮廓系数确定最佳的K值’)

参考来源:k-means算法(DBSCAN算法),聚类算法_起飞的木木的博客-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