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盛行的环境下,程序员该何去何从?企业自有的研发团队又该如何规划?这两个问题在五年前,我就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过。程序开发模式基本经历了以下阶段。

传统的程序开发阶段

在对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后,最终得到系统的设计架构和技术选型;接下来就是程序员从第一行代码纯手工的编写,这种模式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效率低,代码编写速度取决于程序员的熟练程度,

2、 质量低,因为是纯手工编写,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的时间在debug,同时还会为系统运行埋下了隐患

3、 风格标准不一致,因为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一个完成所有的代码编写,而每个人的习惯和能力不同,就会使得不同的人写出来的代码各有特色,

4、 系统迭代难度大,随着系统的运行和实际业务的校验,免不了对系统进行升级和功能的增加,这时可能会遇到升级的程序员根本不是最初的程序员,这就不得不先读懂程序的本来开发思路,然后才能进行修改。

5、 系统整体掌控难度大,对于项目的管理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程序员的开发规范进行统一,不断的开会才能让不同角色的程序员最大程度的了解整个系统的运行。

6、 成本高,对于软件系统的开发,最大的成本就人工和管理成本。传统的开发模式下要确保开发进度,人员增加是重要的解决方式,毕竟完全用加班的方式是不能长久的。

细功能模块和开源框架阶段

正是传统的开发模式和手段存在上面的问题和弊端,所以就有了后来出现的各种功能模块及各种开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开发模式下的问题进行了改善,可以体现在效率,稳定性,成本等方面;但是由于功能模块的细分程度越来越小,程序员对这些模块的整合能力和驾驭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在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IT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对于企业而言用最新的技术不是追求的目标,解决问题才是落脚点和出发点。

如何进行程序开发

程序员该如何编码程序呢?我认为程序员要写代码,但是不是最终用户操作的系统本身,而是系统或程序工厂的开发。就像我们能买到的很多商品,技术专家设计出生产线,商品只是生产线生产出来。同样,程序开发是否也可以有这样的生产线呢,如果有那就解决了太多的问题,比如成本问题,标准规范的问题,代码质量的问题,人员问题等。

经过上面的分析,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程序员要做聪明的程序员,要写有能力的代码;企业要建造自己的程序工厂,这才是聪明的开发模式。

IT技术企业要有程序开发工厂,这样可以最大程序的压缩系统开发成本,也就有了市场竞争力了。这种生产线有人称为“低代码平台”,我认为完全可以做到无限接近无代码开发。让开发发变得简单,再简单。

附:代码构建平台已经能够具备了基本工厂能力:

前后端分离

数据合法性校验(前台数据合规性,后台逻辑校验)

关联对象的引用

主子视图展示

灵活的数据检索

多前端同步生成(客户端(Client),浏览器(Browser),移动端(H5)

二维码扫描能力

单据互推能力

消息引擎(微信,钉钉,邮件等)

业务逻辑热插拔

代码标准化与业务个性化统一能力

工作流引擎

打印模板定义

个性报表输出

代码构建平台入口

代码构建平台操作

不同单据类型构建

单据类型包括:

1、主子表(多子表) 具备单据互推能力(可配置),外部数据秒级导入,二维码扫描快速建立,

2、单表(档案)支持移动智设备平滑适配

3、对象引用(表头)

4、对象引用(表体)

个性化前端代码管理

前端js事件监听可管理

后端逻辑适配

主子表桌面端编辑

有移动端适配UI

移动端对象引用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任何疑问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