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中国科技股股价下挫的背景来看,小米的股价表现还算是稳,但从小米发布的财报来看,小米的价值可能被资本市场所低估了。

小米在2022年3月22日发布了2021年业绩,用一个词来描述,可能是稳健。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之际,小米的表现,极具韧性,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稳定增长。去年,小米总收入达人民币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220亿,同比增长69.5%。

稳健增长背后是小米模式的韧性和基础的支撑。两年前雷军宣布小米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是,“手机✖️AIOT”的双引擎,手机与IOT的相互支撑,也是小米模式韧性的源头之一。

事实上,如果仔细拆解小米的财报数据,你会发现,小米模式的韧性和抗压性,都来自于它的“双”,比如手机与IOT的相互支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联,又比如市场与技术的交互,当下基础和未来布局的渗透,就连手机也是采取“双品牌”策略。

我们不妨从它的数据一一分析:

小米手机业务,去年出货量1.90亿台,市场占有率是14.1%,创历年新高。去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增长了30%,也是世界出货前五的品牌中增速最快的。当然,雷军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当下,去年他就给小米制定了一个具有挑战性又并非不可及的目标——用三年时间,超越苹果。

手机业务的稳健增长,也强劲拉升了它的IOT业务。根据数据,小米2021年IOT及生活消费产品,营收850亿,同比增长26.1%。其中,小米电视在去年Q4一个季度就出货420万台,小米已经连续3年稳居国内电视的冠军,去年小米智能空调也出货超过2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70%。

目前MIUI全球月活用户是5.1亿。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超过4.34亿台,同比增长了33.6%。

最能体现小米手机和AIOT产品相互支撑的一个数据是,目前拥有5件以上链接AIOT平台的用户数是880万,同比增长了40.4%,而小米米家APP的月活跃用户数是6390万,同比增长42.0%。

从业务逻辑来说,小米通过手机带动IOT产品,实现品牌势能和规模效应的双重叠加,这是小米模式的韧性所在。当然,这也意味着,小米必须持续站在品牌高地上,保持稳健的增长,也要保持绝对的规模优势。

小米的商业模式与它的战略,有着超强的稳定性。小米的挑战,既有现实的运营层面的精进,也有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前瞻性布局。现实的运营挑战,就是如何保持其手机的持续畅销,前瞻性的布局,更多的是前沿科技的投入。毕竟小米要做的事情是,科技应用的创新,这需要未来和当下的平衡。

2021年小米的研发支出132亿元,同比增长42.3%。研发投入的增长,远高于小米的营收的增速,也可以看出雷军对小米研发的看重。事实上,从2017年至今,小米在研发的投入复合增长率是43%,小米过去五年的研发投入分别是,32亿、58亿、75亿、93亿。去年小米公司也宣布了,未来五年将预计超过1000亿元投入技术研发中。

在运营层面的精进,也是小米过去一年稳健增长的关键所在。过去两年,小米在产品和渠道上都做了许多的努力,当然,也就有不错的表现。

比如在产品层面,小米手机在2021年站稳了高端市场。小米2021年发布的MIX FOLD和小米12 Pro两款旗舰机上,分别推出了首款自研专业影像芯片澎湃C1和首款自研充电芯片澎湃P1,小米12和小米12 Pro也推出了“万物追焦”算法。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加持下,小米产品力也在不断提升,也是站稳高端的关键。2021年,小米高端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超过2400万台,远超2020年全年的1000万台。按照出货量计算,小米在高端手机市场的占比也从2020年的7%提升到了13%。

产品力提升之外,小米销量的稳健增长也跟它的渠道建设有关。

可以说,小米的产品和渠道建设颇有成效,更为重要的,也是许多人忽视的是,小米在国际化方面的进展:

根据小米披露,3283亿元营收中,来自海外的收入是1636亿,同比增速33.7%,占小米总营收的49.8%。去年小米在1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在62个国家和地区出货量排名前五,在欧洲市场出货量则排名第二。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受疫情冲击之下,小米的表现可圈可点。当然,这毕竟是一份2021年的业绩,小米需要在2022年甚至更久的未来保持这种稳健与韧性。相信小米也并没有满足于去年的成绩,因为它的下一个目标是,超越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