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1.86 分钟。

最近看到一个消息,说是 2023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 本月 24 日至 26 日举行,多地也陆续公布2023年考研的报考人数。从公布的报名数据来看,考研热度仍然不减。

比如陕西省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为 17万1900人,比上年增加2.46%;再比如安徽省,今年共 232080 名 考生参考,比 2022 年研考报名人数增加了 1.53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等等。

一毕业就考研,似乎成了很多应届毕业生的首选,毕竟在他们看来,「现在经济不好」「外部环境太差」等等,于是就有了很自然的想法——考研,再读几年!

有这个想法的人,其内心的假设是「提升学历就是提升自身竞争力最直接的方式」。但这里其实也有个悖论,那就是研究生大军日渐壮大,不也说明了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含金量在不断被稀释吗?

选择双非院校研究生的那些同学,进入到就业市场反而可能会高不成低不就。毕竟,对于含金量高的工作,企业可能会直接将双非研究生拒之门外,而对于一些普通工作,企业还可能会觉得研究生的用工成本会比较高。为什么企业裁员是优先裁掉那些中高层的?主要原因就是支付他们的成本太高了。

这个道理很多人也都懂,但每年到这个时候,都还是会有人问我说经济不好,是不是去考个研,然后读研结束,再找工作行情是不是会好点呢?

有这种「行情不好我就去考研」的想法的人很多,但这种决策属于典型的只重趋势,不重自我。

考虑到趋势是对的,但是趋势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这行情不好是持续多久呢?是一年还是五年呢?没人知道。又比如,你怎么就知道自己找不到工作呢?

但一些确定的则在于自己身上,你可以选择让自己很努力,可以选择让自己持续学习,持续提升。

把命运交给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做事情考虑趋势是对的,但是全部只考虑趋势,这就相当于不相信自己。

我一直以来信奉的准则是,命运是自己掌控的。

但注意,这里的前提是你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自命不凡,所以干啥都能成,有没有这个可能呢?当然有,但是你对自己的认识真的到位吗?

如何更好地判断能否取胜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先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看待自己,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如果认清不了自己,那对判断挺难的。

所以这里,鼓励大家相信自己的同时,我推荐大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多采用「先胜而后战」的思维。

所谓「先胜而后战」的思维,是指尽最大可能去做有把握的事,而这个是事先判断的,做之前先做充足的准备,让自己有足够的把握,然后再去做,但是有足够把握的事,不见得会成功。

都说创业九死一生,那九死不见得是事先没做好准备的,但是那一生一定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这跟「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是一个逻辑。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做餐饮很赚钱,你什么都没想清楚,就一窝蜂去跟着开店,一定会失败。但是「先胜而后战」的思维,说的是在准备开店之前,要先选址,选在哪里人流量最好,消费能力最强,什么样的口味,租金成本多少,店铺装修走什么风格,有没有竞品,如何去把品牌打响,如何推广等等等,如果创业之前,你把这些都想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相信一定成功的可能性会很高。

但是即便这样,失败的可能也很大,比如跟你一样做好充分准备的可能很多,可能错失了一些重要环境,比如可能忘记了打点卫生、食品安全等部门,没别人后台硬,比如碰到了疫情等外部因素环境等等,这些都可能会导致创业失败。

那回到考研这件事上来,你去考了就一定能成功么?未必。但如果你想考研,而且本就打算去考了,也有很大把握去考,那就去考好了。当然了,下定决心去考研,你也会发现焦虑感和压力是同时存在的。要让自己更努力,要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优秀的那批人才;如果你从没想过考研,对考研也很抵触,仅仅因为当下的行情想到了考研,这个我就不建议了。

都说趋势差,确实这个会对整体有所影响,但对大多数个人来说,更多时候是要求变更高了而已,并不是说就不需要人才了。企业裁员的时候,不也同时在招人么?

不管是做事,还是考虑问题、择业、创业等等,带着「先胜而后战」的思维去做决策,很重要,这会极大的避免做无用功,也会提升自己把事情做成的概率,与此同时,人要有一定的信仰,当你不信别人的时候,就信你自己,相信靠着自己的努力,自己也能成为优秀的那批人!

推荐阅读:

做电商太难了。。

现阶段该存钱么?